2025年01月18日
微信

基督教与近代科学(一)| 基督教的时间观对近代科学的贡献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3年04月21日 11:30 |
播放

谈到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,很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,认为这是古希腊文化的结果。却一直把基督教放在与科学对立的地位上,认为基督教一直反科学,尤其是把布鲁诺烧死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但是,我们如果深究下去,就会发现基督教并未反对布鲁诺的科学研究,教皇把布鲁诺烧死并不是因为他的日心说,而是因为他对三位一体的反对。只不过,布鲁诺被烧死的时候,刚好提出了日心说,这就让我们将基督教放在了科学的对立面。

在近代科学的兴起过程中,有很多的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,不然为什么近代科学兴起于欧洲,而不是东方,也不是非洲,更不是阿拉伯世界,毕竟曾经古希腊的著作都流落到阿拉伯人手里,反而是对阿拉伯古希腊文化的翻译运动,促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。

近代科学的兴起除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之外,基督教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素,我们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的产生。

我们先从时间观的角度,看看基督教贡献了什么。

时间观分成两种,一种是线性时间观,一种是循环时间观。线性时间观是指时间单向性,历史向前发展,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。循环时间观则认为,历史就是循环,今天发生的事,将来必然再次发生,今天发生的事,过去都曾发生过。历史不过是一个循环,没有什么新鲜事。

这两种时间观产生了不一样的观念。

基督教是单向性线性时间观。基督教的时间有开始,以上帝创造世界就是时间的开始,而且上帝一旦启动了这个创造就不会再一次创造,因此时间向前发展和流失,而不会产生循环。这样的观念之下,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间点都是新的,因此,人们就非常重视历史,总结历史,从历史发展中吸取教训,也产生了历史观念。另外这个背景下,人们也会有更强的时间观念,因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,本身就具备了神圣性。

循环时间观以印度为代表。印度教认为历史是循环的,轮回报应说就是建立在循环时间观上的。既然时间是循环的,以前发生的今天必然发生,今天不过是过去的重复,那么历史就没有意义。在这种时间观下,人们更关注的是自身的灵魂怎样跳出轮回。这样一来,历史事件和发明创造就显得没有意义。人们为了跳出轮回,下次不再成为穷人,纷纷按照某种方式来修行,比如苦修等方式。

希腊人是循环时间观。毕达哥拉斯派相信永恒的循环轮回,他曾说“已经发生过的事物还会以循环的方式重新发生, 没有什么纯新的事物。”赫拉克利特说“过去、 现在、 未来永远

是一团永恒的活火,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,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。”这就意味着,历史的发展是火按照一定分寸的燃烧,因此,分寸相同也就意味着历史重现。

循环的时间观将时间看做一个圆圈,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个圆圈的周而复始地循环,因此,人在这个时间观中,并没有太多的自由,更谈不上对新事物的发现,因为根本没有“新”这个观念产生,一切都是旧的,新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逻辑空间。而线性时间观完全相反,历史发展每天都是新的,没有什么是重复的,因此相对过去的“旧”,未来则有更“新”的空间。

希腊的循环时间观与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,在中世纪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斗争。基督教的历史发展,就是不断吸收其它文化,这种吸收的方式不是拿来主义,而是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。

两种时间观的斗争的痕迹我们可以在科学巨人牛顿身上看到。牛顿被我们熟知的是那颗掉在他头上的苹果和万有引力。这样一位奠定近代科学发展基础的科学巨匠,在晚年却沉迷于圣经,这让很多基督徒为之骄傲,认为牛顿虽然是科学家,但是他也十分虔诚,是一位信仰很好的基督徒。但是,如果我们熟知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的话,可能就不那么认为。牛顿晚年对圣经的研究,并不仅仅是因为虔诚的信仰,而源于他的循环时间观。

我们知道在循环时间观中没有什么事是新的。因此,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,认为作为先知的摩西一定比当时的牛顿知道更多,当然也包括万有引力。这样的话,研究摩西的话语和故事文本,就能发现更多的科学定律,更多的知识。这才是牛顿晚年研究圣经的原因。

如果沉浸在循环时间观中,那么也许不会有新的科学发现。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教背景的文化没有产生近代科学。真正打破这观念的则是以培根为代表科学家。从古希腊的循环时间观转到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,这意味着近代科学的革命开始了。那个时代的科学家,开始写作很多以“新”为开头的著作。开普勒出版了《新天文学》,培根出版了《新工具》,维柯出版了《新科学》。这个时代是新旧并存的时代,但是整体而言“新”占据主流。

正是基督教的线性时间,让运动有了可计量性,让历史有了意义,让科学的新发现也有了动力。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